叹息之墙——大西洋壁垒(1)
  • 首页
  • 重庆时时彩开奖号码走势图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重庆时时彩开奖号码走势图 > 新闻动态 > 叹息之墙——大西洋壁垒(1)

    叹息之墙——大西洋壁垒(1)

    发布日期:2025-04-13 19:28    点击次数:70

    简介

    大西洋壁垒(也称为大西洋墙),是近代欧洲史中规模最大的防御设施,唯一可以在规模上和它相匹敌的是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仅位于法国境内的大西洋壁垒就消耗了超过1700万立方米的水泥和120万吨钢材,其建造费用为37亿帝国马克。为了让这些抽象数字变得直观一些,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比较,上述钢材消耗量相当于德国全年钢铁总产量的5%,这个数字与德国全年坦克生产所耗费的钢材大致相同。

    假如大西洋壁垒经过仔细设计并且被很好地融人德国战略计划之中,那么德国为建造它而付出的巨大成本还是值得的。但实际上,它只是遵照希特勒一时兴起下达的命令匆忙投入建造的,事先并没有经过周密的策划论证,此外它与德国国防军的战术理论也很难兼容。希特勒之所以下令建造它是为了应对英国沿英吉利海峡发动的袭击,并阻挡预期将要发生的盟军大规模入侵。德国国防军的高层指挥官们对这项工程的影响力很小,有关大西洋壁垒是否是抵御盟军两栖登陆的最佳方式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到诺曼底登陆日(D-Day)都没有结束。负担沉重的德国战时经济体系根本不具备将希特勒打造“欧洲要塞”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大西洋壁垒实际上从未彻底完工。法国境内德军的最高指挥官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陆军元帅后来曾嘲弄地称大西洋壁垒工程为一场巨大的宣传骗局。

    诺曼底登陆日当天,位于德军预计的盟军登陆地区,即正对英国的“钢铁海岸”加来海岸的大西洋壁垒是德军防线上设施最为完善的地段。盟军明智地选择避开这片重兵把守的海岸,转而进攻大西洋壁垒上防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的诺曼底地区。诺曼底登陆日当天,盟军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突破了大西洋防线。其他地区的大西洋壁垒防线,特别是那些建在海峡沿岸港口城市周围的防御工事,后来陆续被卷人了战争,但实战表明它们都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设计和改进

    在德皇威廉二世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掀起的改革浪潮中,沿海防御任务从此被移交给了德国海军。当时海军的任务主要是保卫德国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港口的安全。一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条令将沿海防御划分为若干层次,最外层防御圈为行驶在公海上的战舰和潜艇,第二层防线是在沿海布防的鱼雷艇和小型潜艇。岸上防御设置在整个海岸防御体系中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一战期间,当德军占领比利时后,德国人发现原有的海岸防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德国海军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用于将弗兰德斯沿岸纳入自己的防御体系中,在英吉利海峡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打破了德国海军的海岸防御战术传统,因为德国海军战舰无法确保时刻对抗英国海军。在此情况下,德国海军不得不要求德国陆军在海岸防御中提供协助,特别是要求陆军在沿海地区部署海岸炮兵连用于对抗英国战舰的袭扰或有可能发生的两栖登陆。这些海岸大炮都被部署在“凹陷型发射阵地”中,其平面形状也类似一个平底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当刚刚掌权的希特勒纳粹政权开始重整军备时,德国海军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构筑沿海防御工事上。在第一批建造的主要海岸防御设施中就包括建造于北海沿岸赫尔戈兰湾众多岛屿上的海岸炮阵地。

    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仍然承担着传统的海岸防御任务。德国海军虽然没有组建专门的海岸防御部队,但此项任务却是各海军基地司令部承担的任务之一。北海海岸线由众多分散的海岸炮兵连和新近组建的海军高炮部队负责防守,但在1939年以前那里的现代化防御设施却很少。随着法国在1940年夏天的沦陷,德国国防军开始筹备两栖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16号元首令,要求在加来半岛建立海岸炮兵阵地用于封锁多佛海峡,并确保德国入侵舰队起航阶段航道的安全。

    由于建立海岸炮兵阵地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第一批在指定区域就位的重炮部队是于1940年8月开始陆续抵达的陆军铁道大炮。为了让这些庞然大物免遭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打击,德国在加来、瓦利厄伦斯、马基斯和维姆勒分别建造了若干座大型掩体用于停放铁道大炮。当时,德国陆军在加来半岛部署了九个铁道炮兵团(共十六个铁道炮连),德国海军则部署了两门150毫米铁道大炮,即著名的格奈森瑙炮兵连。德国陆军为指挥这些铁道大炮承担海岸防御任务而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岸炮兵司令部,而部署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所有德国野战炮兵部队都由陆军第104炮兵司令部负责指挥。德国陆军和海军对于海岸炮兵的指挥权起初存在一些争议,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即对海上目标的攻击由海军负责指挥,对陆上目标的攻击由陆军负责指挥,并且一旦开始入侵英国的军事行动,所有海岸炮兵的指挥权都将收归陆军。

    在铁路大炮陆续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之后,德国陆军和海军都开始着手将其他重型大炮部署到加来半岛。德国海军的方法是将其他地区现有海岸防御工事上的火炮拆卸搬运到新的发射阵地,而德国陆军则是通过抽调西墙(即齐格菲防线)边境防线和野战部队重炮团的火炮进行补充。德国人从1941年开始陆续组建了四个火力强大的重炮连,它们射出的炮弹实际上可以直接飞抵英国多佛和福克斯通海岸附近。这几个炮兵连的名称分别是:林德曼、托特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和大选帝侯炮兵连。德军早在大西洋壁垒建成前就已经完成了炮兵部队在加来半岛的集结,并且这些部署都带有很强的进攻色彩,其任务是支援德军入侵英国的作战行动而不是用于防御。虽然这些炮兵部队并不能算是大西洋壁垒工程的一部分,但由于它们频繁出现在德国各类宣传影片中,它们渐渐成为第三帝国欧洲堡垒的象征。

    加来半岛炮兵连承担的作战任务随着德国战争计划的不断改变也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海狮”计划在1940年冬寿终正寝,这些重炮部队的任务转变为海面炮火封锁,炮击所有驶入海峡的英国舰船。随着作战任务的改变,加来地区的铁道大炮也开始逐渐被撤离,当希特勒将注意力集中到“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夏开始的人侵苏联的军事行动)时,铁道大炮的撤离速度被进一步加快了。1940年夏动工的用于部署重型大炮的工事仍在继续建造,但这些工程在物资和人员供应上并没有任何优先权,大多数位于加来半岛的大型炮兵阵地直到1942年初都没有完工。唯一的例外是位于海峡群岛上的炮兵工事的建造工程,它们受到了希特勒的特别关注。为了防止英国夺回上述岛屿,希特勒于1941年10月下令加强对上述岛屿的防御部署,并认为在岛上兴建完善的防御设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驻扎在法国境内的德国占领军对海岸防御的关注始于英国突击队对挪威和法国沿海地区的突袭行动。1941年2月,德国陆军提出建议,要求建立由德国陆军而非海军主导的统一的海岸防御体系。这项提议遭到了德国海军总司令部的拒绝,此后海军海岸炮兵部队仍由海军负责指挥,而德国空军负责指挥部署在海岸地区的高炮部队(包括海军高炮部队)。当1941年6月德军开始入侵苏联后,第三帝国高层中已有一种观点占据了上风,即反对因惧怕盟军入侵而沿法国海岸大范围建造防御工事,由此不难看出德国国防军的战略中心已从入侵英国转向入侵苏联。

    1941年3月和12月,英国突击队先后对挪威北部的罗弗敦群岛实施了数次突袭。这些袭击促使元首在1941年12月14日下达了一道新的命令,要求建造一座“新西墙”。此命令认为西部防线因正在进行的侵苏战争而严重缺少部队,有必要用建造更多的防御工事来弥补兵力的不足。命令要求德军沿受到威胁的海岸线建造轻型防御工事,并在某些战略要点构筑永备工事。挪威海岸在这项工程中占有优先地位,希特勒认为当地更容易遭遇英军突击队的袭击。

    居于次要地位的是法国海岸,更往后则是荷兰海岸和赫尔戈兰湾。希特勒还命令德军通过在沿海地区增加高炮部队数量来提高海岸防御力,这不但可以加强海岸地区防空火力密度,高炮部队还可以被投入到潜在的抗登陆作战中。为落实上述命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陆军元帅埃尔温·冯·维茨勒本下令将一些法国重要港口指定为要塞区,要求优先完善上述地点的防御工事。德国海军最初独自承担这些港口的防御任务,但为了对抗可能出现的空降作战,德国陆军开始负责要塞港口的陆上防御。

    英军突击队的突袭行动在1942年初仍在继续,其中就包括对布吕讷瓦勒的一次大胆突袭,英军突击队员在这次行动中夺取了一部维尔茨堡雷达。随着德国国防军在苏联陷入困境,西线德军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守势。鉴于第三帝国被盟军包围的态势,希特勒在1942年3月23日下达了第40号元首令,要求开始兴建大西洋壁垒。虽然这道命令并没有明确提出这座防御工事应具备的各项指标,但它再次重申了希特勒曾经强调过的挪威和海峡群岛在沿海防御部署中享有的优先权。可就在希特勒签发这道新命令仅仅几天后,英军突击队又对圣纳泽尔发动了引人注目的突袭,严重摧毁了当地几座对德军至关重要的干船坞。这次袭击导致希特勒将注意力再次集中于之前发布的命令,并进一步强调了对重要港口的防御,以免重蹈圣纳泽尔突袭的覆辙。首次关于大西洋壁垒工程的正式会议于1942年5月在位于文尼察的元首司令部“狼穴”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新任帝国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他刚刚在同年2月接替坠机身亡的弗里茨·托特出任托特组织领袖。

    托特组织是一个准军事化建筑组织,它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承担了许多德国重大国家建设项目,包括高速公路网和西墙防御工事。由于德国国防军的基础建设能力非常有限,托特组织几乎承担了法国及其邻国境内的所有重要防御设施和军事工程项目的建造工作,包括位于加来半岛的炮兵阵地、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潜艇掩体和海峡群岛上的防御工事。由军方工程和防御工事总监领导的国防军要塞工程兵负责防御工事的设计,而防御工事的建造工作则由托特组织负责。

    1942年6月,大西洋壁垒建设工程正式展开,这是德国首次将钢筋混凝土工事应用于潜艇基地之外的新防御工程。1942年8月13日,希特勒召集帝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和西线德军工程部门的高级参谋人员举行为大西洋壁垒工程制定战略目标的会议,他在会上发言说:“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前线(苏联前线)。我们只能用尽可能少的兵力防御其他方向的敌人……今年冬天,凭借工人的巨大热情,我们必须建成一座可以抵御任何进攻的堡垒……除非敌人在此期间对我们发动持续数周的进攻。”

    希特勒计划在1943年5月(德军推测的盟军登陆日期)以前在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总长3800公里的海岸线上修建15000个堡垒,并部署30万部队,希特勒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那些看起来最可能成为盟军攻击目标的港口城市的防御,而位于港口之间的开阔海滩在整个防御计划中只能退居次要地位。几乎就在这次会议结束的当天,盟军在1942年8月17日实施了突袭迪耶普的“庆典”行动。

    盟军的这次大规模袭击最终以惨败告终,这表明即便是那些防御设施相对薄弱的港口也易于防守。负责进攻迪耶普的是英国第302步兵师第571步兵团的两个整营,它们在英军中只能算是二流部队。迪耶普这座海岸城镇只被部分要塞化,包括一些配有机枪的混凝土碉堡和其他一些部署在战壕中的武器。以后来的标准衡量,这里的防御设施并不算十分众多,位于海滩(宽1.5千米)两侧的峭壁为德军用纵向交叉火力封锁海滩提供了天然观察所。该镇两侧各部署着一个海军岸炮连,配有总共10门105毫米大炮,但它们在抵挡英军攻势时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当英军开始登陆时,德军指挥官立即调遣反坦克炮连前往该镇,它们在消灭受困于防波堤、坦克陷阱和松散的鹅卵石地面的加拿大“丘吉尔”式坦克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德国国防军而言,迪耶普突袭战再次证明了海岸防御设施的价值,它可以确保部署分散的德国岸防部队能够击退盟军的两栖进攻。这次战斗还进一步强化了国防军有关盟军主攻方向将是某个港口的判断。

    一些德国军官认为德军在迪耶普取得的反登陆胜利实际上言过其实,并因此误导了随后实施的法国海岸防御计划。施韦彭堡将军(后来成为诺曼底战役期间法国境内德军装甲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对此曾发表过如下评论:

    “对抗登陆防御的错误理解主要来源于对迪耶普突袭战的错误评估。西线军官的个人野心加上所有后续虚假宣传(后者起到的作用更大)将盎格鲁·萨克逊人对迪耶普的实验性突袭演绎成一次成功抵御大规模登陆企图的神话,特别是当我们缴获了敌人有关此次行动的命令清楚地显示这只是一次作战规模和行动时间都十分有限的行动时,情况就更是如此了。从此,对我军岸防部署的盲目自信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些高层人士的头脑中。上述观念,再加上隆美尔错误的防御理论,最终导致法国境内的德国守军陷入了一种非常奇异的境地。”

    对盟军而言,迪耶普战役是一次十分有益的经验,他们通过这次战斗充分了解了向一座坚固设防的港口发动进攻的难度,甚至像迪耶普这样设防较为薄弱的港口也难于被攻陷。英军高层由此确信在今后的两栖作战中必须将进攻目标从港口转向设防较为薄弱的海滩。这些经验日后都被应用于两年后对诺曼底实施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海王星”行动。

    在1943至44年期间,西线德军总司令部命令将若干港口城市变为要塞,包括敦刻尔克、加来、布洛涅、勒阿弗尔、瑟堡、圣马洛 、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吉伦特河口和海峡群岛。1942年11月,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这促使德军出兵占领了维希法国,法国地中海沿岸也因此成了必须设防的海岸。德军在地中海沿岸的防线被称作南墙,但有关它的内容并不在本篇文章的介绍范围之内。尽管如此,地中海沿岸的马赛和土伦仍和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港口一样被定义为重要性较为次要的“要塞区”。要塞港口在设防时必须同时兼顾海岸和内陆,并且具备独立坚守至少三个月的能力。(未完待续……)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重庆时时彩开奖号码走势图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